18尖山欄杆單程(去、回)*6趟,1:25'11"
一趟2.69Km,共16.4Km/avg 135bpm

(A1)15'50"/133bpm
(A2)14'34"/129bpm
(A3)15'17"/128bpm
(B1)12'42"/140bpm
(B2)12'52"/143bpm
(B3)12'23"/143bpm

Part A:50%力量跑
Part B:75%力量跑


跟去年的賽前4天的狀況來說,
差了5分多鐘,平心而論狀況不見的比較差,
加速度較鈍,只要一旦進入了穩定的速率後,
節奏感卻顯得較踏實。

今天的最後一趟跑回來時,甚至感覺愈跑愈輕鬆,
快降回6分力的感覺,可惜天氣有點冷,
跑完換乾燥的衣服時,膝蓋突然有點劇烈的不適...?
但動一動又好了?可能是積勞吧!?

剩下的3天,若沒下雨可以輕鬆跑草皮;
但是若下雨的話,就可以去游個2次!
已經2週沒游泳了,上半身工作荒廢,
6塊肌快團結成一塊了,週六泡溫泉時,竟被太太的同事揶揄一番,
真是枉費了這一年來較往年突出的成績一.一||
反而感覺小腿變得較粗,
被小羅說中了,我跑步時用小腿來彈步的比重習慣較明顯。

今年比較晚到18尖山,也是刻意使然;
因為想讓自己的感覺更靈敏控制在預設範圍內練跑,
避免速度被其他人拖著走。
剛上去時,大家已經陸陸續續跑完收工,
第一趟剛跑完,便批哩啪啦下起雨來,
幸好18尖山得天獨厚的綠色屏障,天空的雨勢雖大,
但透過林梢打在身上的雨點卻舒緩許多,
10Km後雨又停了...濕度略大,跑起來呼吸有點悶,
加速度就如以上所言...鈍拖!

但到最後2公里,卻進入猶如武俠小說中的太極拳:綿延不斷的續航力。
邊跑邊評估目前的競技情況、與思索臨場的策略。

瑞燐大哥屬於尾段耐力型的選手,所以我必須在前半馬就拉出保險距離,
看來彭大哥的90分鐘配速集團,是很適合借重的著力點,
只要跟的上他們前18公里,等我習慣了穩定的速率後,
依目前自己的狀況,應該中段以後就不用擔心被拉開了。

前半馬預計可以將瑞燐大哥拉出5~8分鐘的差距,
後段只要不爆缸,就不至於被追趕上。
最怕就是重蹈2年前國道馬的覆轍,前20公里配89分鐘,
讓北大的李建雄、基隆的鄭健棋,用變速干擾影響配速的穩定,

(↑爆缸、抽筋後,328坐收)
搞到25公里提前爆缸,32公里被瑞燐大輾過,
可惜接下來我跑步進步了;瑞燐大卻陷入近5、6年來的低潮期,
始終沒有名正言順的PK機會。

今非昔比,我也非昔日的吳下阿蒙,
至少也在今年馬場上跑贏過李健雄一次了(雖然主要原因是他年齡漸增,好像快接近60歲了吧?),
能跟昔日崇拜的鐵人偶像,來個顛峰的對決代表作,
人生愜意之事,多麼痛快啊!

以上自HIGH,純屬自我催眠用.....


游泳訓練:00H00M---0Km
單月騎乘:00H00M---0Km
單月跑步:19H24M---216.7Km
時間總合:19H24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